查看原文
其他

人民日报头版:凡事要求“工作留痕”也是形式主义!

2018-04-13 决策杂志


导读  

近日,人民日报头版再次刊发“纠正“四风”不止步”系列文章:《落笔不等于落地》,指出了“工作留痕”的形式主义问题。文章如下:


日前,湖北某市统一印制《工作手册》,取代过去不同部门印制的《工作日志》《工作纪实》等4个本子。市委负责人说:少点虚头巴脑的东西,多去干事创业,精简小小笔记本只是开始。


必要的记录,有助于工作。但在一些地方,不少部门“各捏各的眼”,分别印制不同笔记本,都强调自己很重要,要求基层干部“工作留痕”,并纳入检查考核。这样一来,干部每天揣着好几个本子,有些人不管事情做没做,先设法完成“家庭作业”再说。笔迹龙飞凤舞,足迹缺泥少土,看似忙忙碌碌,其实都是在做“表”面文章。


说得再完美,不干都是空的。笔记再漂亮,终究只是停留在纸上。那些成天只关注记录的人不要忘了,落笔不等于落地。留下笔迹,不如留下足迹。



针对《人民日报》此文指出的问题,再有评论文章深入分析如下:


少点虚头巴脑的东西,多去干事创业,精简小小笔记本只是开始。日前,某市统一印制《工作手册》,取代过去不同部门印制的《工作日志》《工作纪实》等4个本子。


对于各种各样的笔记本,基层干部并不陌生,可以说是对此不堪其苦。凡是有大型的学习教育活动,都少不了一本又一本的学习笔记。不同的部门要求不一样,要应对上面的检查,基层干部不得不在工作中随时揣上好几个笔记本。不管工作做没做,也不管有没有效果,只要落在了纸上,只要留下了痕迹,也就算了交差


凡事要求“工作留痕”本身就是一种形式主义。每到年底,面对各条线上的检查,面对各个部门的检查,基层单位少不了一大堆资料盒,一大堆笔记本,一大堆文件。只要是谁的文件多,资料多,文件盒子多,谁的资料做得扎实,环环相扣,图文并茂,有安排,有部署,有“效果”,换句话说只要在文件堆里能够看到“落实的过程”,也就会得高分。


这样一来,下面知道上级部门的路子,就想方设法的做纸上文章,于是只要已开会,各种会标就不断变换,各个科室的工作人员就会不断的照相留底。大家各取所需,把领导和参会人员当成了道具和木偶。各种简报信息就纷纷出笼,各种抓落实的材料就装进了文件袋。虽然基层干部也深知这是一种弄虚作假,但迫于上级要求,也只能一假到底了。


凡事要求“工作留痕”现象出现在基层,根子其实在上面。客观人员工作要求有痕迹本来没有错,毕竟要体现一种政策抓落实的过程,这是本身也是一种督导方式,但如果过分讲究和要求“痕迹”,这就变了味。


说到底还是因为上级干部或相关部门缺乏一种务实精神。到基层检查工作只是走马观花,看看基层的笔记做得咋样,看看基层的工作痕迹如何,而没有亲自到田间地头,没有在街头巷尾,没有深入基层群众去调查了解,久而久之,上面有所好,下面有所效,也就形成了一种默契和惯例。


凡事要求“工作留痕”危害不小。不要以为这种凡事要求“工作留痕”现象是一件小事情,其实无论是对基层工作,还是对上级领导都会带来巨大危害。对于基层干部而言,为了应对上级检查,成天搞一些“纸上谈兵”,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,而且让基层干部身心疲惫,产生困惑。


一方面要面对诸多的矛盾问题,要推进各项具体工作;一方面却要抄抄写写,要落到纸上,搞得狼狈不堪,疲于奔命。对于上级干部而言,如果只是注重纸面上的问题,而缺乏实际调研,就会空对空,在制定政策时就会悬空。


凡事要求“工作留痕”必须彻底根治。首先要把这种形式主义变种揪出来,从领导干部自身做起,带头进行整改落实,不必要的纸面检查必须要剔除,不能给基层干部增添负担。从领导干部抓起,从领导干部改起,大力倡导基层调研之风,不以书面痕迹为依据,而以干部足迹为依托。


其次要优化考核设置,在目标考核中注重基层群众的口碑和工作实绩的参照,而不是在纸堆里搞考核。


-- END --


来源:人民日报

编辑:纪海涛 / 审稿:王运宝

转载请注明来源




大家都在读


1、重磅!今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地方企事业单位车改

2、关注!事业单位改革的六大变化,未来两年内将影响上千万人

3、人民日报再批“文山会海”:发文电过多!要材料太急!

4、县领导一句玩笑话,让全县干部都只敢抽20块钱的烟......

5、人死了,钱也没了”,一位第一书记眼中的农村现状




▲点击放大上方图片,识别二维码订阅


不点个赞再走吗?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